10月18日,素有“中國政經第一刊”之稱的國內知名媒體《南風窗》以《山西唯一百強縣,是如何煉成的?》為題,發表了對孝義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薛志強的專訪報道。報道中,薛志強副市長以大篇幅內容介紹了氫能產業作為孝義市未來高質量轉型的主攻方向,在此做節選報道。
南風窗:為什么選擇將氫能產業作為孝義市未來高質量轉型的主攻方向?不少地區都在發展氫能,孝義有什么優勢?
薛志強:我去過全國各地發展氫能的省市,查看了不少東西,與上海交通大學也達成了緊密合作。無論國內還是國際,普遍存在一種共識:不會超過十年,就會迎來氫能的時代。
而我們孝義發展氫能有幾個優勢。
首先,有資源優勢。我們是焦炭產能最大的縣,在全國肯定是第一。氫氣可以利用焦爐煤氣、氯堿尾氣、丙烷脫氫等工業副產氣制取,按照現在的產能,大約可以年產20萬噸氫。市場上電解水制氫的成本價大約60元,而我們焦爐煤氣制氫只要每公斤12元, 目前我們的槍口價,也就是把氫加進車子里的價格是每公斤25元,我們不需要去補貼,它在市場上自然就是有利潤的。
其次,孝義發展氫能,存在巨大的應用場景。我們山西是重型卡車最集中的地方,單是呂梁市上戶的重卡就有7萬多輛。重卡運輸一般遵循固定線路,在煤礦、洗煤廠、焦化廠之間來回跑,不像私家車一樣難以規劃。所以只要在固定節點建設加氫站,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就是可控的。我們已經建設了4個加氫站,已經投入運行的氫能重卡100輛,今年年底之前還會再投運400輛。
再者,孝義還有一批優秀的、經濟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鍛造出來一批優秀的、有眼光的企業家。他們主動投身孝義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充分展現了企業擔當。
你說我們發展氫能產業是憑空造出來的嗎?不是。孝義發展氫能,是傳統工業產業的換代升級,假如我們沒有焦炭,沒有產業基礎,沒有這些具有雄厚實力的民營企業,發展氫能也肯定不行。
南風窗:孝義為什么要花這么大力氣去打造氫能源的全產業鏈布局,而不只是投資建設單點項目?
薛志強:因為氫氣的儲存和運輸目前是個世界性難題,它百公里的運輸成本是10元一公斤,這樣的價格短期內只能在市域內運輸,無法實現遠距離運輸。
運輸中的技術難題尚未攻破,而未來大規模管道運輸的布局需要國家層面來規劃,那么目前,像孝義這種自己生產氫氣、自己能利用的先天條件,是必要的,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孝義擁有這么大體量的工業經濟,拓展工業應用前景廣闊。
孝義把全產業鏈做起來的最終目的有三個:其一是改善本地的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空氣質量;其二是依托廣闊的應用市場,吸引朝陽企業落地孝義,未來進一步發展我們自己的裝備制造業、產品制造產業;其三是依托我市焦化產業干熄焦發電制備“綠氫”,助力我市實現“雙碳”排放。
南風窗:那么在氫能全產業鏈的培育過程中,孝義在技術上、產業上還面臨著怎樣的短板?計劃未來如何去補足?
薛志強:肯定還是貴、成本高?,F在一輛氫能重卡大約135萬,比普通柴油車成本高出了八九十萬,現在是政府來補貼這個差價。
但好消息是,氫能重卡的價格是在逐年降低的,去年一輛的價格是160萬左右,一年降價幅度在25萬到30萬。價格昂貴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產業技術上面臨瓶頸,再一方面是規模效應有待形成。
所以我們現在兩條腿走路:其一,孝義與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和企業合作,在關鍵技術上尋求突破;其二,整合全國資源,把氫能汽車制造企業都吸引到孝義來?,F在的氫能汽車制造企業小而散,你生產200輛,我生產100輛,咱們成本高。整合起來后,規模上去了,價格就能降下來。
在我們的計劃中,如此推進三年以后,氫能重卡和柴油重卡的成本可以基本持平。
南風窗雜志創刊于1985年,雙周出版,總部位于廣州,發行覆蓋全國,隸屬于中國第一大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是中國發行量最大(單期近66萬)的政經新聞雜志,在中國報刊零售市場以及公務、科研和公司等機構訂閱,實現了雙向全覆蓋。
(文章來源:南風窗)